国资要闻
国资国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日期:2025-10-22 06:34:07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继部署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本刊推出系列专题,总结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经验成果,以期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

——编者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国资国企深入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围绕产业生态“建圈”,聚焦重点产业“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协同发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不断增强,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坚实支撑。


数智赋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质基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国资国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

1.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升

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专班细化落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一揽子解决方案,指导中央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中国石油完善设备更新行动工作方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分类分级推进设备更新改造。南方电网计划2024―2027年总投资1953亿元,全面推进电网设备更新。金川镍钴实施镍钴选冶系统工艺改造优化项目,建成亚洲首座镍闪速熔炼炉,年处理硫化镍精矿90万吨;建成全球首座喷枪浸没式富氧顶吹熔炼炉,年处理镍铜混合精矿130万吨;自主设计建造全球首创的复合式镍侧吹熔炼炉,替代传统反射炉工艺,提升复杂原料处理能力,大幅降低电镍生产成本。

2.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国资国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抢抓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产业形态。

国资央企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赛道。中核集团联合华为开发“核智枢”ERP系统,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中国联通打造自主可控、多模共生的元景大模型家族及元景MaaS平台,中国宝武“AI炼钢”、冶金地质总局“AI找矿”、中国石化“AI探油”…… 

地方国资国企发挥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提供“试验田”。截至目前,广州市大模型备案总数达33款,拥有30个人工智能专业园区,相关产业基金规模超700亿元。深圳市国资委遴选出100个国企人工智能优质应用场景,先后两批次发布50个标志性应用场景。浙江省国资委发布浙江国企首批26个“人工智能+”开放场景清单,涵盖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等8个重点行业。

3.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引领带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中国电科十四所以“数智军工研究所”转型目标为牵引,将MBSE、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渗透产品研制和管理决策各环节,探索创新以生产柔性化、过程数字化、管理精益化为特征,模型贯穿与数据驱动的复杂电子装备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保障、智能管理全业务流程数智化转型模式。

中国邮政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邮政业务场景,打造场景牵引、数据驱动、业技融合、人机协同、共创共享的“员工助手”大模型应用,提升人岗协同工作质效。

金川镍钴以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采矿、选矿、冶炼、质量管控等数字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广应用无人驾驶电机车、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驾驶铲运车、无人驾驶井下矿卡等智能化装备,开创“智慧矿山”新模式。


图片

金川镍钴镍冶炼厂闪速炉车间生产指挥中心集成DCS、MES等生产管控系统功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生产数据和设备运行数据实时采集分析,推动冶炼生产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升级。

4.统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国务院国资委强化考核约束和制度保障,修订完善《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节能降碳指标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一企一策”制定完善碳达峰行动方案,统筹推动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中央企业两批共计5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涵盖电网和储能、绿氢减碳、交通、建筑、石化等重点产业领域。

中国化学天辰公司实施“分区防渗—收集处理”废水治理模式,将生产作业场所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非污染防治区,对废水实施分区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使工业废水及时得到回收处理,不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中粮家佳康以“减负还田”模式,构建“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发电/供热—粪肥还田—循环种植—循环水产—饲料/原料”的“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生态循环产业链。

长江产业集团累计投入32亿元对控股子公司双环科技实施合成氨技改和联碱节能升级项目,大幅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和节能降耗水平,年节约标准煤15.68万吨、碳减排8.7万吨、综合能耗下降28%,降本增利4.8亿元,使这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牌化工企业走出经营困境、焕发新生。

前瞻谋划

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国资国企加大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布局力度,深入开展“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1.战新产业投资大幅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2―2024年,中央企业分别完成战新产业投资1.5万亿元、2.2万亿元、2.7万亿元,占总投资比重由27%提升至40%。2025年1―6月,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近四成。国投积极履行“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构筑美好生活、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使命职责,以“三个驱动”(战略驱动、创新驱动、协同驱动)当好“三个资本”(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环保、相关服务业等8个战新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控股投资企业,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截至2024年年底,国投战新产业投资总额达306亿元,占总投资比重由2022年的35.3%提升至2024年的61.9%。截至2025年6月底,国投战新产业营收占比达25.05%,较202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图片

国投聚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战新产业重点领域,以基金投资推动产业培育和科技攻关。图为国投创业领投的碳化硅芯片制造企业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地方国资国企加快布局战新产业。2024年,山东省属企业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营收占比分别为23.1%、18.9%,较上年分别提高0.4、3.2个百分点。山东铁投推动国内首个新一代高性能智算产业集群落地,山东重工加快布局智能驾驶、智慧农业、智慧施工、智慧物流等前沿领域。2025年上半年,湖南省17户省属企业共计推进落实战新产业项目283个,完成战新产业投资70.3亿元,完成率较上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2.精准聚焦,靶向发力,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国资国企按照“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通过全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加快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中国电信推出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安全通话与办公应用——量子密信,服务单位逾3000家,用户近600万人,获得最高安全级别“卓越级”认证,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及标志性产品。长江产业集团聚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整合优质资源搭建专业化运营平台,通过组建战略支点公司、投资核心企业,抢滩布局未来产业。

3.“国”字头基金为培育战新产业注入源头活水

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国投等中央企业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以“国”字头基金推动战新产业投资布局。

中国诚通以基金投资、产业孵化等方式,累计投入2200亿元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中国国新设立国新创投基金,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3类战新产业和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 3 类未来产业,累计投资项目360个、投资额超3300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国投共管理基金50只,合计管理基金规模达2751亿元,实缴出资金额1799亿元,累计助力296个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143个),培育319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2个专精特新企业,攻关突破340项关键核心技术。

长江产业集团实施母子基金分离改革,重构“2+3+3+2”国资基金体系(长江创投基金、长江产投基金2个母基金平台;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人才基金3类创业投资基金群;产业成长投资基金、产业链投资基金、产业并购投资基金3类产业投资基金群;资本市场基金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个投资服务体系),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产业领域的资本赋能产品矩阵,有力支撑湖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生态培育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保障。国资国企围绕产业生态“建圈”,聚焦重点产业“强链”,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跃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通用技术集团充分发挥市场、科研、资本等优势,牵头联合国内主要机床制造企业、上游功能部件供应商、下游重点用户、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66家产学研用合作单位,共同组建“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通用技术高端装备产业基金,推进机床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国五矿联合12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牵头组建矿产资源领域首个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成立深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长江产业集团深度参与以“用”为导向的湖北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通过搭建长江光电子科创供应链平台,精准解决光电子信息行业核心元器件供需错配、供应链成本高企两大痛点,助力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和龙头企业库存消纳,2024年服务客户超8000家,累计交易额达36亿元,消化龙头企业库存超5亿元,并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重点企业提供超过10亿元资金支持。

2.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国家电投联合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协同攻关突破90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带动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和产业技术发展。

中广核全面建成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不仅具备了核电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还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核电设备企业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增强我国核电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云煤集团弹性体产业创新研究院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发水基型化铣、溶剂型化铣、阳极氧化保护、线密封保护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铣保护涂料,实现耐强腐蚀、精准剥离、零残留等十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卓越的质量、稳定的性能应用于“长征五号B”等多种航天装备制造,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美、德等国的长期技术垄断,实现同类产品进口替代。

3.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

中核集团从健全科研管理体系、激励机制、服务体系、推动试点项目落地四个方面入手,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内生动力,鼓励引导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采取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60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转化合同收入超30亿元,2023年兑现成果转化奖励7300多万元,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重庆机电集团构建“集团研究院(科创分公司)—产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三级金字塔式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资源要素集约化、创新力量规模化,加快技术更新、成果转化和产品迭代升级,已有49项技术和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开放合作

提高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国资国企秉持开放合作的原则,深化央地合作、“国民”合作、对外合作,不断提高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1.深化央地合作

国资央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央地合作发展模式。

中国五矿与青海省联合组建中国盐湖集团,加快推动盐湖产业和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五矿成为全国最大钾肥生产者、进入世界盐湖资源开发第一梯队,带动青海省“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能源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联合推进跨经营区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中国华能、中国矿产、中国中化、中交集团等央企总部及分支机构加快落户雄安新区,中国资环集团总部落户天津,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落户赣州,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迁驻深圳,中国船舶总部迁驻上海,中国三峡集团总部迁驻武汉。

2.组建创新联合体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展以来,21家央企牵头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86家央企带动800多家地方国企、民企、高校、科研机构等推进1000多个项目落地,190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

中铝集团牵头联合19家央企、5所高校等27家单位,组建中央企业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合作开发第四代/第五代航空用铝合金、高性能铜合金、高纯超纯氧化铝以及镓、锗、钽等有色金属关键材料,加快推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产业迭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建牵头联合78家央地国企、高校、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组建中央企业BIM软件创新联合体,推进BIM技术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加速国产BIM软件迭代完善,引领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

中国联通牵头联合10家央企成立下一代互联网创新联合体,旨在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发展,提升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国资国企以优势技术、产品和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我国规则、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化产能、装备制造、经贸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中国电建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推动海外业务从走出去到走上去、走进去、走得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世界之最”项目,在阿联酋建成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单体反渗透式海水淡化项目,在孟加拉国完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河道整治工程,在南非签约全球最大的风光储并网混合能源电站项目;其承建的加纳布维水电站、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苏丹麦洛维大坝等10多个海外工程,因对项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成为这些国家货币、邮票、选票的图案。

中国中车积极参与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项目建设,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出先导性贡献。

国家电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开展境外投资并购、资产运营、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能源电力合作等国际化业务,高质量建设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500千伏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直流输电等项目,在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1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和参与运营13个能源网项目。

金川集团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资源开发、冶金、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等完整产业链,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科技、供应链合作,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效益持续提升,2025年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23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59位,较上年分别跃升65位、19位。